第七十七章复兴镇老兵-《高贵与尊严》


    第(1/3)页

    某一天,老爹的战友派了一个连长和指导员来请他回老部队看看。刚进病房时,连长还非常武断地认为公平和同伴就是刑讯逼供我的那一小撮人。

    不是我一着急从床上摔下来,怔住了带队的连长,我朝夕相处、精心照顾我的兄弟们,估计要面目全非。

    一切平息后。

    连长和指导员两个同龄人坐在我的床前,同我亲切地讨论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役。

    连长,一个1993年的老兵讲述了曼斯坦因指挥的一场最经典的战役,北顿涅茨河奇迹。

    “大军啊,我先介绍一下战役进程:1941年底的莫斯科会战让开战之初连遭惨败的苏联人找回了一点信心——德军并非不可战胜,起码在冬天如此。

    于是1942年冬天,他们故伎重演,同时向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的b集团军群发动猛攻。

    中央集团军群在“防御之狮”莫德尔的活跃下挫败了苏军的“火星”攻势(这也是朱可夫不多的败仗之一),但南方鱼龙混杂的b集团军群就没那么幸运了。

    苏军的铁流碾过德军第6集团军由意大利、罗马尼亚等国部队掩护的两翼,将整个第6集团军以及第4装甲集团军一部共22个师、33万人装进了口袋。

    德军突进高加索造就的巨大突出部和绵长侧翼所带来的危机终于随着第6集团军的被围强劲地爆发出来。不但第6集团军危在旦夕,突入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也有可能被装进口袋。

    面对如此危局,希特勒于11月下旬任命曼施坦因担任新成立的“顿河”集团军群司令官。

    曼施坦因当时的主要任务有两个:1、击破包围圈,营救第6集团军,恢复其与a集团军群及b集团军群之间的联系。2、保护整个a集团军群的侧翼和后方安全。

    事实上,这两个任务都无疑是在强人所难。因为在这两个任务所涉及的漫长战线上,曼施坦因手中的机动兵力只有区区两个装甲军。

    面对兵力极大不足的窘境和危急至斯的战局,曼施坦因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让第6集团军突围,以其本身填补兵力的缺口,同时后退缩短战线,恢复战线上的兵力密度。

    这是当时保住a集团军群继续前进高加索的“桥头堡”的最可行之策。但是曼施坦因率部策应第6集团军突围的建议被希特勒驳回,曼施坦因第一次遭遇了元首那臭名昭著的癖好:“不愿撤退癖”。

    曼施坦因只好将手头的机动兵力编成两个战斗群,即:以第48装甲军为核心的“霍利特”战斗群和以第57装甲军为核心的“霍特”战斗群。计划以两个战斗群形成钳形攻势,击破苏军的包围圈。

    然而攻击还未开始,“霍利特”战斗群就被东北方向攻击过来的苏军压制得动弹不得,“霍特”战斗群只好于12月12日冒着大雪单独突击。

    “与死神的竞赛”就此开始。

    曼施坦因的攻击非常凌厉,势单力孤的“霍特”战斗群19日就突破到了距被围德军仅45公里处,包围圈里和圈外的德军已经可以看见对方发射的信号弹。

    然而苏军于16日投入战略预备队,继续突破变得十分困难。于是曼施坦因公然违抗希特勒的命令向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上将发电命令他率部突围。

    45公里的距离对于当时尚有20余万人实力的第6集团军而言绝非不可逾越——尤其是在这个庞大的作战集团要为其自身生存而战的时候。

    然而长期担任参谋长而非野战部队司令的保卢斯上将并不具备这样的魄力。他拒绝突围的回应无疑令为挽救第6集团军而浴血奋战的顿河集团军群其他部队极其沮丧。

    然而苏军不会再给曼施坦因更多的时间了。

    23日苏军猛将瓦杜丁麾下的先锋部队已经南下180公里,在德军战线上撕开了100公里宽的缺口,顿河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的“命门”罗斯托夫城顿时门户洞开。

    1月7日,苏军前锋已经突进到距罗斯托夫仅60公里处。

    希特勒终于在1月27日批准克莱斯特上将带领a集团军群撤出高加索。其中第1装甲集团军将行进400公里抵达曼施坦因所部拼死守卫的罗斯托夫桥头堡并由此撤退。

    2月2日,包围圈中的第6集团军被最终歼灭,苏军挟大胜之威如潮水般滚滚南下。

    然而曼施坦因再次展现了他令人难以置信的韧性,死死守住了险象环生的罗斯托夫桥头堡,使第1装甲集团军得以携带大量技术装备有组织地撤退。

    说实话仗打到这个份上,除了决不放弃的坚强意志以及正确的判断和决定,就要看运气如何了。

    此时战线上德军处于1:8的绝对兵力劣势。经验丰富的曼施坦因并没有被不利的战场态势所动摇,他敏锐地发现各种有利于德军的要素正在不断积累,反败为胜的契机已蕴藏于危机的顶点之中。

    于是,他实施了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

    2月19日,曼施坦因投入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11个师,在750架飞机的支援下对冒进的瓦杜丁所部薄弱侧翼进行反击。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