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六章 半自动步枪-《抗战惊雷》
第(3/3)页
杨天风起初有把三八大盖的枪管一锯成二,仿效**莎冲锋枪的制造。但权衡之下,冲锋枪的耗弹量,以及子弹生产线的重建或改建,都是困难和问题所在。
所以,杨天风最终的决定是子弹的生产制造不做改变,而研究制定出把三八大盖改造成半自动步枪的工艺和流程。
这样的话,比冲锋枪的耗弹量会降低很多,三八大盖的枪管等零部件也可以有效利用,六五子弹生产线也不必改动,但却使步枪有了能够连续射击的性能。
其实,从武器展的历程来看,小口径枪枝才符合潮流。而六五子弹重量轻,后坐力小,不仅士兵的携弹量会增加,射击时也更适合亚洲人的体质。
只不过,还是工业生产能力的问题,使杨天风不能一步到位,只能尽量利用现有的枪枝,改造后达到更强的威力。
而基于六五口径子弹的自动武器在历史上早已有之,可以追溯到1913年费德洛夫所设计出的6.5mmm1913半自动步枪,又设计制造了m1916自动步枪。
之后,费德洛夫把m1916扩展为一个枪族,包括自动步枪、轻机枪、坦克机枪、航空机枪等。m1916的成功在于它选择了低后坐力的6.5mm枪弹,其后来停产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一九二四年红军决定只使用7.62mm枪弹。
而从枪/弹系统设计的角度看,苏联步枪假如沿降低枪弹威力这条路再走一步,就成了现代突击步枪,但后来又回到老式手动步枪的弯路上,没有跨过这一步。
无疑,费德洛夫在减小步枪口径、缩短步枪作战距离和提高步枪火力方面是位“先知先觉”者,可惜受制于当时普遍的步枪远射思想,他设计的半自动、自动步枪只能是昙花一现。(未完待续。)
第(3/3)页